首届香港庙宇文化节将于本月28日至30日在维园举行,文化节获佛教、道教、孔教学院及东华三院支持,届时将有各庙宇高僧或宗师亲临现场主持讲座及与市民互动,也有传统工艺师现场雕製微型神像及拓印,还将展示运用航拍及3D打印製作的本港3座庙宇模型。主办方华人庙宇委员会委员叶长清指出,文化节耗资约300万元,望吸纳3万至5万名市民到场参观。
叶长清表示,该会于2008年起每两年推出一次大型庙会活动,均吸引大量市民参与,因应市民对庙宇文化的兴趣,今年特别转换形式,推出首届香港庙宇文化节,冀今后每两年举行一届。
他指出,本港480项非物质文化清单中10项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其中8项与庙宇有关,可见庙宇文化在本港文化保育中的重要地位。
叶长清说,庙宇文化包含丰富文化元素,包括文化节中将展出的「大澳游涌」、「手托木偶」、「全真道乐」、「扎作」、「神功戏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亦有「大坑舞火龙」、「太平清醮」、「绑马脚」、「升小人」及神像雕刻等的分享。他希望透过文化节与年轻人分享,庙宇文化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严肃,而是好玩、有趣及富知识性,希望吸引新生代眼球,让年轻人更全面了解本港庙宇文化。
专家分享「神雕」艺术
神像雕艺师萧炳强表示,本港神像雕艺师不多,现在更愈来愈少。他将于文化节分享神像与佛像的区别,用料及雕刻技巧等。他指,神像雕刻是一种艺术,但现时年轻人基本不懂欣赏,又指行业较少有新人入行,行业整体质素有下降趋势,包括本港某些庙宇神像翻新后,手艺明显差过以往。
文化节将展示3座运用航拍技术及3D打印製造的庙宇模型,包括大坑莲花宫、沙田车公庙及鸭脷洲洪圣古庙。有份参与製作的城大3年班学生陈楚媛、王立康表示,一个模型的製作约需耗时个半月,两人需前往庙宇运用航拍及360度镜头记录庙宇各个角度及方位的细节,之后花费约100小时画图,再经过约80小时的打印才得到模型。文章来源:新锦江娱乐开户